在三尺讲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深耕教学一线,用智慧与汗水雕琢每一堂课,让抽象的算法理论化作启迪思维的钥匙;她执着科研创新,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领域勇攀高峰,以交叉学科的视野开拓学术新境;作为系主任,带领团队打造特色专业,为学生铺就通往未来的成才之路。她,就是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华娟。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便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深耕不辍”为信念,在教育与科研的征途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精彩篇章。

深耕教学,创新育才
黄华娟老师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讲好每一门课程,她认真钻研课程大纲和教材,广泛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将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堂,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她累计主讲《编译原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等15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年均授课256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每一堂课,她都精心雕琢,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023级智能科学与技术1班潘彦红同学说:“黄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投入,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性强,且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且印象深刻。授课时重点突出,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听懂,充分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演算过程清晰明了。”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主持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开展基于“两性一度”的混合式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主持2023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她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课评等级均为优秀,2019年更荣获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新秀”荣誉称号。她被评为2015-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优秀教师;在2019和2020年,她获得广西民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理工组一等奖和二等奖;从2022到2023年,她连续两年年度工作考核优秀。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执着坚守。
除了课堂教学,黄华娟老师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担任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指导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在国家级、区级比赛中斩获佳绩。2021年,她指导本科生参加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区级银奖1项、区级铜奖3项;2021-2024年,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她指导的学生获得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每一次竞赛指导,她都倾注大量心血,从选题策划到方案设计,从技术攻关到现场答辩,她都亲自把关,耐心指导。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科研攻坚,求索不止
在科研道路上,黄华娟老师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科研精神。她聚焦“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领域,围绕“孪生支持向量机”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其他科研项目3项。在《软件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2篇,其中7篇SCI二区、3篇SCI三区,10篇EI收录,13篇中文核心期刊;授权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
面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挑战,黄华娟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她将孪生支持向量机与多任务学习、深度学习等框架相结合,提出多视角多任务孪生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融合孪生支持向量机等新理论,有效解决了传统算法在处理大规模复杂数据时的瓶颈问题。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孪生支持向量机理论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构建了该算法的理论框架,扩宽了其应用领域,发表系列论文12篇,授权软件著作权5个和专利2个。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视角多任务孪生支持向量机模型与算法及泛化性能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6篇SCI论文,其中3篇二区;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孪生支持向量机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发表6篇论文,授权专利2个。这些研究成果为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彰显了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精神。
由于科研工作突出,黄老师于2017年获得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第三届智能优化与调度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2018年被遴选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期培养对象;2022年入选广西民族大学第五层次人才;2024年获教授职称。
学科建设,笃行致远
2019年6月,黄华娟老师担任智能科学系的系主任,肩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她牵头参与“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中澳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三大专业的申报与建设,精心雕琢培养方案,确保课程体系既接轨国际前沿,又贴合产业需求。2023年9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评估,标志着该专业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显著提升。目前,她正积极投身“人工智能(中英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专业申报,致力于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方面,黄华娟老师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内培外引”双渠道,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如今,智能科学系汇聚了20名教师,其中3位教授、5位副教授、17位博士,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人才梯队。她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传帮带”机制,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她的指导下,多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科研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黄华娟老师牵头建设“机器学习基础”“数据挖掘”“机器人”三间专业实验室,配备先进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她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广西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每年输送大批学生参与实习实践,部分优秀实习生更通过实习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机遇新挑战,黄华娟老师表示,她将继续秉持“深耕不辍、追求卓越”的信念,在教育科研的征途上砥砺前行,用初心守望教育梦想,用匠心深耕教学科研,用真心呵护学生成长,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科发展的推动者。(初审:韦晓萍 复审:潘彦燕 终审:刘志雄)